《内业篇》结尾说: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孟子亦以扩充善端为人的德性养成之重要途径。其中前五章,乃围绕告子有关人性论的问题进行论辩。
第二层,由四端所显四德,乃统于仁、义二者。一方面,这恻隐之情不能理解为一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因为在作为端而推扩成德的意义上,它并不具备与上述亲亲、孝悌、无欲害人、无受尔汝、无穿跄诸端在价值和类型上的区别性。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六、类与类性 论才三章(二)更用类性这一概念,来概括人性的内容: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注释: ①孔子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而此见诸好恶之情的人之相近的类性,则又以平旦之气或夜气为其存在性的基础。而羞恶、不为、耻、忸怩、无受尔汝等,则可为恶和非所摄。千条万绪的习气储积而不散,繁赜而不乱,形成下意识表层含藏经验理性的新薰种界。
[77]一切有部的婆沙师在禅定的过程中将经验记忆中的实在论见地还原为现象学观照,从而空去意识宇宙中五识身的幻影。在二者之中熊十力较为同情法相家之说,而对于唯识家成立赖耶种子的做法则每有苛评。这必然造成思想上的严重混乱,比如,分析深层心理结构的赖耶种子说在涵盖大种造色的理论后即无法自圆其说了。其理论虽宏博精严,但构画愈工,违真愈甚。
新唯识论以当下顿悟的陆王心学为直接的学术渊源,重心又偏向心理经验其然而非所以然,故而熊十力在思想上与长于妙悟神解的空宗较为投合,而与注重闻熏渐修的有宗则有些格格不入。以于境浅深推度故,由推度已,方得决定。
这个甘苦,也无法向一般人说了。在四书之中,《孟子》以自诚明为宗旨,属于诗书系文献。我尝问无著和世亲一派之学于欧阳大师,也曾经服膺勿失的。外在闻见所薰习的种子以历时顺序储存在下意识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而生与性智相反对之量智。
奘门弟子多半讲习此论:神泰作《俱舍论疏》(简称《泰疏》)、普光作《俱舍论记》(简称《光记》)、法宝作《俱舍论疏》(简称《宝疏》),各三十卷,世称俱舍三大家。看它时有个白相,触它时有个坚相,所以才能综合为完整的瓶境――若无外在实物,何能纯由心上构造?熊十力的回答是:纵使坚、白等相果属外物而非识所变现,坚白既分――眼识得白而不得坚,身识得坚而不得白――整个的瓶境又是从何而来呢?正是意识综合坚、白等相而得完整的瓶境。云何取像?想极明利,能于境取分齐相故,如计此是青,非非青等。旧唯识论在讲到所缘缘的时候还要分判亲所缘缘与疏所缘缘,二者之义理分际有类康德哲学中的现象与物自体。
世亲的《唯识二十颂》认为平常执为客观实在的种种境相其实无非识之幻变,而《三十颂》更是将眼、耳、鼻、舌、身、意等取境之识连同末那意根一并遮拨为赖耶之幻变。意向一经确定即引起后念的呈现――路太远了,还是搭公车便捷。
识得此方见心学一原之妙。而在坚白等相谢灭之后,意识紧接着追忆前境,妄构一整体的瓶子。
笔之意象对钢笔来说乃是共相,而对文具而言又是殊相。4、善数位――定、信、无痴、无贪、无嗔、精进、不放逸等七数。在新唯识论的本体观上仍然可以见到太炎众生公共之阿赖耶识的痕迹。 [67]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57页。如果只有辟而没有翕,那便是莽莽荡荡,无复有物。若法此依彼有,即说彼为此因,此为彼果。
以其精明之地有善无恶,归之至善谓之物。[53]这正是熊十力造作《新唯识论》的深意所在。
若无有扩展,亦即无物。显神用之不测,故寄之以‘功能。
思议只能及于具体的事情,若欲探究本体变现万殊(意识现象)的缘由,则必出于反躬自省、默证天常之一途。而他的弟子博学笃志有如当年之基师的欧阳渐居士则继之创立支那内学院,重振慈恩宗的义理规模。
唯有当意识之自证分作用之时,我才证知自身并非外在的五识身而由内心之忆想分别所现起的种种境相其实仅是经验记忆而已。譬如镜子具有能照的功用,可以照见人和物,人和物只是镜子所照而非其所虑。 作意数作意数者,警觉于心,及余数故,故名作意。然当求详于分畛之际,固仍不离于全计画,唯全计画待分畛明确而后可定。
如某甲第八识中,功能无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为苦受之一例:当日受伤的痛楚永远作为新薰种子存留在记忆之中,所以日后井绳之相状一旦呈现即生惊怖之心。
[24]小乘部派之一,梵言vatsiputriya。比如,帮朋友的忙有的出于义气,有的则出于人情――后者即是善性思数之一例。
2、意识之自证分一旦醒觉,感性经验之印象顿时还原为在内心的屏幕上逐一闪现的动圈――当此之际,有无盖指是否作为相状呈现。 熊十力在本章的结尾将新旧唯识论作了一番简别。
现前牛粪为可厌境,然求离不得也就无复望离――而同时读书却别有一种义理之境可为欲求所寄。遍计与圆成分别说明迷执状态与觉悟状态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心理经验,而依他则探讨主体由迷而觉的深层心理上的缘由。最后当证自证分醒觉时,波纹才最终还原为本有种的某种幻变。审有情之能反,故约之以‘明心。
及夫继续前展,则分畛以渐而至明确。所量名境,隐目自性,自性离言假与诠辨,故有《境论》。
无贪者,谓于贪习察识精严,而深禁绝之,是名无贪。2、别境位――欲、胜解、念、定、慧等五数。
若将二人拟为晚明的王龙溪和王心斋,那么创立有宗的无著、世亲兄弟则大致有类刘蕺山和黄宗羲。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